Discover Art Passion

當會計師爱上藝術品

10/16/2009

任慶新

|

任庆新 1955年生,河北河间人。毕业于呼和浩特教育学院美术系,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修班。现任呼和浩特市25中学美术教师。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美术家协会理事,呼和浩特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呼和浩特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内蒙古分校教授,内蒙古老年大学教授。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作品百余幅。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全国美展,并屡有获奖。1985年《青山秋色》入选全国青年美展。1988年《泼墨山水》获“牡丹杯”国际书画大赛优秀奖,同年有两幅国画作品获呼和浩特市首届文化艺术节美展“金鹰奖”。1994年《岁月悠悠》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85年先后在呼和浩特、无锡、南京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在日本京都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呼和浩特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大青山人》介绍其艺术成就,并先后在内蒙古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传略辑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20090222102455

20090222102513

20090222102504

9/23/2009

趙無極

|

赵无极 官方网站  

赵无极拍卖预报系统

      zhaowuji

赵无极Zao Wou-Ki1921年2月13日-) 是著名法国华裔画家

赵无极出生于北平1935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抗日战争期间,随学校撤退,辗转于江西湖南四川各地。他在学校主修油画,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但听到许多非议:“根本没有留过学,还画西洋画。”,因此校长林风眠劝其到法国留学。1948年偕妻子谢景兰巴黎留学。

在巴黎,妻子和他离婚,嫁给一位法国雕塑家。赵无极开始到世界各地游历,在香港电影演员陈美琴结婚,回到巴黎继续创作,将西方的抽象绘画方法和中国画写意画法的空灵意象融合到一起,将油画画成写意画的效果,用稀薄的油彩泼墨,干涩的笔法皴染。他的作品在100多个国家举办展览引起轰动。

1979年,应贝聿铭的邀请,为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做壁画,没有受到理解,一位经理竟然说:“这样的画,我也能画”![1]。但当1999年北京举办《赵无极60年回顾展》时,轰动了整个中国艺术界,并到上海巡展。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专门为画展撰写前言,提到:“赵无极洞彻我们两大民族的感性,使二者融于一身,既属中华,又属法兰西。他的艺术,吸取了我们两国文化的精粹。”,江泽民为画展题词“氤氲化醇,融合创新”。[2]

1972年陈美琴病逝,赵无极专门创作了一幅九米巨画《纪念美琴》,保存在蓬皮杜艺术中心

他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司令級勳章2002年,赵无极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并授予荣誉勋章[3],在他接纳为院士的仪式上,程抱一朱德群都参加并热烈祝贺。

赵无极曾说:“虽然我入了法国籍,但我的创作源泉在中国,本身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这应该是最重要的。”

现在他的妻子是法国人弗朗索瓦·马尔凯。

 

1921年 生于北京﹐族譜上溯宋朝皇族
1935年 進入杭州藝專﹐師從林風眠學西洋畫
1941年 畢業留校任教
1948年 赴巴黎繼續深造
1949年 巴黎克勒茲畫廊首度個展《趙無極八幅石版畫欣賞》專輯出版
1951年 參加辛辛那提彩色石版畫雙年展﹐《生活》雜誌以一整版刊登他的一幅石版畫出版
1953年 辛辛那提博物館版畫回顧展
1955年 第一部《趙無極版畫作品總目 》出版
1957年 波歇博物館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趙無極生平傳記
1959-1960年 影片《趙無極 》被納入《法國藝術家工作室 》系列中
1961-1962年 在西班牙馬德裡阿特內奧館和科爾多瓦利喬畫廊展出油畫﹑水彩畫和石版畫《西方的誘惑 》一書與10幅石版畫在拉于納畫廊展出
1969年 第二次回顧展先後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當代美術館和魁北克博物館舉行
1975-1977年 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開設趙無極專廳
1975-1977年 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個展
1981年 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個展
1981年 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開設趙無極專廳
1984年 法國政府授予榮譽勛位勛章
1993-1994年 晉昇榮譽勛位第三級﹐獲巴黎維爾美勛章﹐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獲日本天皇繪畫獎。
1995年 獲LVMH集團在巴黎設立的科學藝術獎中的藝術獎于拉岸裡埃爾-弗雷羅工作室創作了七幅版畫
1998年 上海博物館以其三個特別展覽廳舉辦趙無極回顧展﹐展出他105幅油畫作品上海霍克藝術會館舉辦趙無極版畫展
2003年 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
2006年 受聘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9/23/2009

常玉

|

常玉 - 个人官方网站

logo 常玉 1900年生於四川顺庆的富商家庭,1910年即与赵熙习画,长於书法的他,不但在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并於1919年赴日时在东京展出其书法作品,而获当地杂志刊载推荐。常玉自20岁 (1920年)赴法,至67岁辞世,大致都住在巴黎,仅於1938年短期回国。他是早期知名海外画家之一,亦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因为他擅长画画,却是以顽童心理、游戏心情在作画。他画画不讲究书法、画理,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绘画对常玉而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发泄。常玉从最熟悉的中国艺术投入另一个崭新的西洋艺术领域,以中国绘画的基础不断地摸索追求,巴黎艺术派别林立,艺术家各领风骚,终於成就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 年表: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1919年赴日本。1920年勤工俭学到巴黎。1921年与徐悲鸿、张道藩等留法学生组织“天狗会”。1925年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1931年为法文版《陶潜诗集》作插图。1932年被列入《1910-1930当代艺术家生平辞典》第三卷:]933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画展。1938年因兄丧返国,同年返回法国。1948年由法国赴美,居留美国纽约。1950年在纽约举办画展,次年返回巴黎。1955年作品参加巴黎独立沙龙。1964年应台湾教育部邀请,在台举办个展。1965年在巴黎友人家中举办个展。1966年因煤气中毒,去世于巴黎寓所。

 

從裸體到風景 徐悲鴻情敵常玉的人體畫(組圖)                  (Source: www.XINHUANET.com 2007年02月26日 08:34:30 來源:國際線上)

xinsrc_4620204260853343157385

常玉的女人體作品表現角度與常人不同,他以裸女整個身體輪廓表現內心的風景,他筆下纖細裸女不多,大都是豐滿肥碩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體冰肌的女人體也都是脂潤肌滿,風韻張揚。

    在巴黎僑界,曾經有過這樣的說法兒,留法中國畫家常玉傾慕徐悲鴻的妻子蔣碧薇女士,徐悲鴻在巴黎時經常因為生活小事起疑不悅,尤其是妻子蔣碧薇和常玉的偶爾交往,常使他心存芥蒂。所以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徐先生是“小心眼兒”,稱常玉是他的“情敵”。

    在當今華人畫界,常玉和徐悲鴻的畫作並插雲際,各領風騷,一度交替刷新中國油畫拍賣紀錄。今年四月,在香港蘇富比的春拍會上,常玉的油畫作品《花中君子》以2812萬港元成交,一舉打破華人畫家油畫拍賣記錄。今年七月,徐悲鴻的名作《愚公移山》由北京翰海公司拍賣,以人民幣3300萬元成功易主,拔得頭籌。因此有人說,徐悲鴻和常玉這兩位繪畫大家生前是情敵,身後還在繼續交鋒。

    常玉留法勤工儉學時到巴黎,他不進美術學院進修,而是在咖啡館裏畫畫。常玉一生大起大落,從花花公子瞬間變為流浪者,他在藝術上堅持“我行我素,不媚世俗”的理念,1966年在巴黎因煤氣泄漏去世時,仍默默無聞、不被賞識。而今,西方公認他為世界級的繪畫大家,中國式的莫迪利阿尼。

xinsrc_4620204260853671245216

常玉在巴黎死得悽慘,一生追求精神自由

    對於國內的人來說,徐悲鴻盡人皆知,常玉別說在百姓當中,既便是在業內,也很少為人所知。常玉1901年(另說1900年)生於四川南充,他少時家境富殷。1919年(另說1920年,也有說1921年)常玉以留法勤工儉學的方式到達巴黎。他與徐悲鴻、林鳳眠熟稔,常玉的藝術觀點卻與他們不同,他不進美術學院進修,常在咖啡館裏一邊看《紅樓夢》或拉著小提琴一邊畫畫,走著另外一條繪畫道路—從畫壇、畫廊和巴黎人的生活中去了解法國現代繪畫的脈絡,以此為基調從事藝術創作,並堅持此理念一生。

    上世紀三十年代,常玉四川南充家中的兄長去世,他的經濟狀況也急轉直下,始料不及的變故,使常玉從花花公子瞬間變得一貧如洗,生活很是艱辛。他曾經做過陶器,也幹過以商補藝的生計,還曾在巴黎和柏林從事過宣傳體育事業的活動,但都沒有多大的收效。1938年歐戰即起,常玉的經濟狀況如雪上加霜,他還繼續定期地舉辦展覽。三十年代他曾參加過法國秋季沙龍、法國獨立沙龍,特別是在歐洲地位很高的法國杜勒裏沙龍(Salon des Tuileries),常玉在巴黎有了不小的影響。據巴黎的老華僑講,常玉那時本該已經成名了,但常玉最終未能真成名。 

xinsrc_4620204260853968291787    

四十年代末,常玉曾在紐約呆了一年半的時間,他的作品未能賣出去,他又回到巴黎,繼續忘我的從事藝術創作。常玉的作品後又被入選法國獨立沙龍,但反映平平。常玉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也越來越孤獨。1966年8月12日淩晨,人們發現常玉已經死去,因煤氣泄漏死在他蒙帕納斯(Montparnasse)工作室裏。常玉默默無聞、不被賞識的在巴黎終其一生。

    常玉的動物作品,多表現蒼茫大地,古道綿綿,或黃沙漫道,渺無人煙的蒼涼情境。畫中在無邊的空曠遼遠的蒼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滄海一粟孤單的動物,觀者無不感到這位異鄉遊子晚年的孤獨和淒楚。

xinsrc_472020426085328137118

從裸體到風景,常玉的心路歷程

    常玉在巴黎一邊艱難地維持著生計,一邊堅持不懈的繼續從事繪畫創作。從常玉的繪畫風格來看,他始終沒有改變個人的創作理念。常玉的早期繪畫作品多重於裸體創作,表現形式有油畫,有水彩,有水墨,也有炭筆,總體以白色和粉色為主調。他的繪畫筆調灑脫,行筆暢逸,使人能感覺到常玉在遵循中國傳統技法的同時,又在努力試圖突破傳統格局的束縛而傾力探索。

    常玉的女人體作品一反常人裸體畫的表現角度,他以裸女的整個身體輪廓表現他心內的風景。常玉筆下的纖細裸女不多,大都是豐滿肥碩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體冰肌的女人體也都是脂潤肌滿,風韻張揚。他繪畫中的背式女人體特點獨具,畫中的女人有的獨眼視人,若有所思,有的欲言又止,眉宇間還夾雜著冷眼相觀、不屑一顧的神情。有的作品女人體的青絲發髻最為招眼,體態含羞帶怨,頗有作者“不可向人語,獨自暗神傷”的自憐情態。

   

xinsrc_2120204260855796174909

常玉的風景動物作品,創意和意境也很特別:畫中多表現蒼茫大地,古道綿綿,或黃沙漫道,渺無人煙的蒼涼情境。畫中在無邊的空曠遼遠的蒼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滄海一粟孤單的動物,動物有時急行、有時緩步,或深思、或徘徊。它們要往哪?它們心在何方?鄉關何處?使觀者無不感到這位異鄉遊子晚年的孤獨和淒楚。

    常玉一生都極為坎坷,他畫的畫根本就賣不出去,為了藝術理想,他又不去按世俗的觀點而創作,以致他在蒙巴那斯的家中被煤氣熏死的時候,仍然是一貧如洗。常玉至今雖然不為國內人所熟知,但他在台灣,在法國以及歐洲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賞識。常玉是中國的莫迪利阿尼式的人物,生前潦倒而死後榮光。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常玉本想去台灣辦個展,幾十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前運抵台灣,但是因為簽證時護照問題未能成行。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常玉的許多代表性作品都被留在了寶島,成為當代人了解這位繪畫大師的心路歷程的重要憑證。

    常玉的靜物作品是他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畫中的花朵大都孤單無力,殘花敗韻、強撐姿色,像失去母親的孩子般孤單寥寂,無依無靠,直叫人有“殘月伴秋寒,冷冷清清”的淒涼感。

xinsrc_22202042608551251295910

常玉的墓冢緣和身後事

    八十年代,台灣的不少畫商因為常玉的遺作而暴富,一些有良知的人士還專門到巴黎,在很不容易的條件下,找到常玉所住樓房下的中國餐館的打工者,這些人都已年過花甲。畫商聽過他們的敘述,終於在巴黎的一個貧民墓地裏找到草草埋葬的常玉墳墓。我聽朋友說,就在畫商去的那一年,也正是常玉的屍骨馬上就要被墓地所有者清除掉的時候。巴黎的墓地有年限限制,常玉死後朋友湊錢給他所買墓地的年限,也恰恰就到這一年。不知道是天意還是巧合,台灣畫商此時到了巴黎,出資為常玉的墓地又買下了二十年的使用權,一生孤苦潦倒的常玉也因此能暫時的瞑目一段時間了。

    常玉1966年在巴黎去世的時候,他的作品成捆地出現在巴黎的拍賣市場,售價僅數百法郎,八十年代以後單張的售價已漲至數萬法郎。巴黎著名的畫廊西爾德畫廊和東方畫廊,在常玉去世後舉辦了兩次他的作品個展,影響逐步擴大。巴黎吉美博物館前年舉辦的常玉作品回顧展,把常玉的宣傳力度推到了高潮,使常玉在歐洲的影響更加寬闊、深遠。

    常玉是中國早期旅法畫家流亡在域外的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是中國式的莫迪利阿尼,他同時又是一個為自己藝術信仰而自由創作、成就斐然的繪畫大家。時光荏苒,珠玉蒙塵,吾輩拂拭有責,賦珠寶于重輝,常玉是一顆不可湮沒的東方明珠。

    常玉的背式女人體特點獨具,畫中的女人有的獨眼視人,若有所思,有的欲言又止,眉宇間還夾雜著冷眼相觀、不屑一顧的神情。有的作品女人體的青絲發髻最為招眼,體態含羞帶怨,頗有作者“不可向人語,獨自暗神傷”的自憐情態。

 

常玉蘇富比秋拍作品 台北預展 (Article date: 14 September 2009)

ShowImg

< 荷花與金魚 >

10月即將舉辦的蘇富比秋拍中,有一件大尺幅的常玉作品〈荷花與金魚〉(估價約1,500萬至2,500萬港幣,約合新台幣6,296萬至1億493萬元),相當引人注目。

蘇富比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部主管李亞俐表示,〈荷花與金魚〉作品大小為116.8×179公分,堪稱歷年拍賣市場上尺幅最大的常玉作品。該作品也是逾半世紀以來首次曝光,約創作於1950年代中期,是常玉巔峰時期的傑作。

在蘇富比蒐集的資料中,有一張藝術家朱沅芷之妻、攝影史學家朱海倫(HelenGee)所提供的照片,那是朱海倫於1956年參觀常玉位於巴黎的工作室時,兩人的合照,背景牆上即掛著這件作品,可見畫家對此畫的重視。

〈荷花與金魚〉細膩描繪風景、花卉及水中的游魚,具象構圖揉合簡約風格,其流露的情感與氣質,均有別於常玉早期荷花與風景的作品。

該作品將於9月19至9月20日,於台北國際金融會議廳舉行預展,其他重要拍賣品則包括趙無極〈7.4.61〉(估價約800萬元至1,200萬港幣,約合新台幣3,357萬8仟元至5,036萬8仟元),朱銘的巨型雕塑作品〈太極系列——極拱門〉(估價約750萬至1,000萬港幣,約合新台幣3,148萬至4,197萬3仟元),以及廖繼春〈淡江風光〉(估價約550萬至650萬港幣,約合新台幣2,308萬5仟元至2,728萬2仟元)。

常玉的相關新聞

常玉的部分作品

 

8/17/2009

如何鉴定犀角

|

文章来源:国联资源网(2008年12月30日)

犀角,也称文犀角,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牙角料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用兽角制成耳坠、梳、匕等的传统。这些兽角件造型规整、打磨光滑,既实用又美观,因而很受人们喜爱。到了商周、秦汉时期,犀牛角已被视作一种很珍贵的物品了。尤其是汉代,大秦(古罗马帝国)、条支(今伊拉克)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极大地满足了上流社会对犀角的需求。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了与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的商业交流,犀牛角大量流入中国,真正开始了犀角雕刻的历史。


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有纯黑色,称黑犀角;有纯黄色,色如黄金;有带纹理者,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有的纹理宛如龙、山水、日月星辰等状,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称为粟纹。


犀牛角之所以珍贵,一是物以稀为贵,因犀角比象牙更为难得。二是犀角可入药。在其成分中,含有角质及碳酸钙、磷酸钙等,是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重要药品之一。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药接触,则毒药发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视,制为杯盏等物,用以检验食品。又因其性凉,能够通关开窍、退烧、治疗偏瘫症和心脑血管硬化等病症。


在古代,人们对犀牛角的药性已有了充分的研究,正因为人们认识到它具有药用的功能,所以从商周时期开始,古人就曾“以角为觚”,将它制成饮酒的器皿,企望在饮酒的同时,将药力溶于酒中,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古代南北朝石刻壁画,尤其是饮宴图中,可看到达官贵族手中高举犀角觚杯,祝酒庆贺。宋代文献中也时常有有关犀角做杯的记载。正因犀角原料珍贵,医用价值高,所以宋代文人将犀角与珠玉、象牙等,比喻为“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的奢侈之品予以排斥,民间难以见到精美的雕刻制品。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料中来。雕刻艺人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雕镂成形状众多、花纹各异的犀牛角杯供帝王及达官贵族、富商们享用。这样,一批古朴雅致、设计巧妙、纹饰活泼生动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最终闻名于世。


清早期犀角杯的纹饰主要有螭龙、螭虎、龙凤纹、鸡纹、海八怪和其他兽面纹,山水动物以及松下人物、山水人物、松林人物和其他人物故事、人物诗文、狩猎图等。另外还有大量的梅花、芙蓉、花果、荷叶形纹等。这些犀角杯除造型美轮美奂、线条优美到位、雕工精致细腻、作品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等共性外,包浆均极为自然、亮丽和润泽。观之细润如玉,莹然欲透。

本文由中福古玩城、华夏艺术品鉴定中心联合提供,文中观点为专家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8年01月04日)

2006年以来犀角雕作品价格一路攀升,2006年香港春拍,一明代犀角雕双螭龙海棠形杯以1076万港元成交,同年纽约秋拍,清康熙犀角张骞乘槎溯河源带尤通款的槎杯,成交价达到1850万元,创造了截至目前犀角雕刻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犀角杯就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尤其是2000年后,价格持续上扬,市价涨了至少十几倍,而国际行情也在飞涨。

犀角雕工艺已成绝响

    犀角雕作品如此身价暴涨,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存世量有限,且料源也十分珍罕。中国不出产犀牛,所以即使在古代,犀牛角也属于珍稀物品,多是通过进贡、贸易等渠道进入中国。犀牛角流入中国,据悉是从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开始的。

    犀牛角有非洲犀牛角和亚洲犀牛角之分,目前,亚洲犀牛已经灭绝,因此亚洲犀角格外珍罕,价值高于非洲犀牛角;而且从药用价值上说,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20倍。所以如何区分亚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就显得格外重要。

   鉴别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黑犀、白犀、苏门答腊(撒马利亚)这三类有双角,爪哇、印度则是单角。印度独角犀的角,由于数量极少,价值极高,非常珍贵。三种亚洲犀角中,最长的是印度犀角,可达二十几公分,东南亚犀角次之、苏门答腊犀角最短;二是形状比较特殊,角上有纵向纹路,类似甘蔗,横断面则呈“栗米纹”,底座呈马蹄形,最适合制作马蹄杯,角的前后有“天沟地岗”;三是药用价值高,有腥味。老作品有的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也有的皮壳上了漆,但只要在毛料上摩擦就能闻到一股香味;此外,亚洲犀角质地半透明,在光照下呈玛瑙色。另外,还可以从犀牛的皮肤上进行区别,印度犀牛的皮肤上清晰可见深深的折痕,就好像穿了铠甲一样,而非洲犀牛的皮肤则比较光滑,没有折痕。

    很多人认为,犀牛角越重越值钱。一些专业藏家则认为,作为艺术品,犀牛角质地、工艺、形状同样很重要。目前市场上很多人用水牛角、黄牛角等冒充犀牛角。因此,专家指出,犀牛角底部的蜂窝纹,是其区别其他种类牛角标志性特征。

    据介绍,中国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北京派,代表宫廷艺术,取材厚、大,表现皇室题材,工艺精美,不计工本材料;二是苏州派(包括嘉定),工巧荟萃、讲究文人气息,多取材兰亭雅集、东坡游赤壁等题材,用料次于皇家;三是广东派,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以花卉为主,用料较薄。中国历史上犀角雕刻工艺在明清达到高峰。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超过95%)是明清时代的作品。亚洲犀角绝迹后,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则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大多是为了贸易作来料加工。此外,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质,还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

犀角杯的断代

    按造型,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杯式,碗式,高足,三足,槎式,叶式,双联,水注,瓶壶等。

    按内容,犀角杯可分为素身,花卉动物,仿古青铜器题材,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其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题材的,再其次是人物风的,最后是素身的。

    对于犀角杯的断代,一般来说是先看其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是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然而是看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较晚(如乾隆及以后)。最后看色: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比如明或早清),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

    犀角杯的四个大类中,一般来说,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大小造型包浆,二是题材布局雕工,三是款。从大小而言,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为最贵,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仿古题材的须规整。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槁干躁为下。题材方面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普通仿古的也最好有龙(不是普通造型的例外),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也。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有带名家款(如鲍天成、尤通等)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

犀牛角近年拍卖排行一览(单位:人民币)

拍卖公司

成交价

犀角雕文殊青狮坐像

香港苏富比2006年春拍

3,000,000-5,000,000

7,250,400

明晚期 方柱石制春风满面得意图犀角杯

中国嘉德20066

1,200,000-1,500,000

3,410,000

明末 犀角雕饕餮夔龙图杯

香港苏富比2006年秋拍

2,500,000-3,500,000

2,976,480

明早期 犀角折枝花卉纹杯

北京翰海20066

1,200,000-1,600,000

2,750,000

清早期 犀角雕古木纹杯

北京翰海200612

1,500,000-1,800,000

2,420,000

明晚期 犀角雕风云际会图杯

匡时国际200611

1,500,000-2,000,000

1,650,000

犀角雕松鼠葡萄纹杯(一对)

辽宁国柏20066

1,200,000-1,800,000

1,595,000

明末 犀角螭龙杯

北京翰海20066

1,300,000-1,500,000

1,430,000

清早期 犀角仿古铜纹莲花杯

北京翰海20066

1,200,000-1,500,000

1,430,000

清初 犀角雕百子婴戏杯

无锡文物200612

700,000-1,000,000

1,375,000

8/17/2009

犀角

|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概况

犀角,产自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地。颜色:黑褐色或黑红色。

犀角即犀牛角,俗称的亚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重,犀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犀角有纹丝,而且较直,较粗。犀角横切面为小砂眼,形似蜂窝状,斜切面为鱼籽状纹,犀角的纹丝都是直线形,互不粘连,有破茬处用手一撕轻松到头,犀角圆身的上面有一深沟,底部洼进部分底面凸出一条岗,俗称天沟地岗。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和雕刻材料。

犀角雕刻珍品多

犀牛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产于东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犀角十分珍贵,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最长可达30厘米;表面为深棕色,也有浅灰黄色;有较粗的直线纹,顶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窝。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犀角的记载。到商周时,已把犀牛视为“国之宝”,也把犀角称为“物之珍”。犀角中含角质及碳酸钙、磷酸钙和酪氨钙等,是清热、解毒、定惊、止血、滋补的良药,因此,古人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

在南北朝石刻壁画中,尤其是宴饮图中,可以看到达官贵族高举犀角觚杯祝酒庆贺的场面。宋代文献中也时常有关于犀角杯的记载,但很少见到实物。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皇宫贵族不仅要拥有高雅的瓷杯、精美的玉杯等,还别出心裁,将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中,于是,花样众多的犀角杯脱颖而出,且闻名于世。

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代政府的控制,犀角制成的饰物便成了等级尊卑的标志。因此,犀角雕刻未得到普遍的流传,也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而多由竹木牙雕艺人兼工。在文献记载中,只有明代雕刻家鲍天成为专治犀角的名匠。

由于犀角的品种不同,犀角的色泽、外形、大小也有显著的差别,但所有的犀角都有天生凹洼的特性,因此构成了适合于做成容器的特有条件,成为工艺大师雕刻作品时所需要的雏形。这些犀角经过他们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染色、抛光,便成为一件件色泽温润、雕刻精美、形制优雅的工艺精品。有的是利用“天沟”、“地冈”,就势把装饰作为构图融入到凹洼之处;还有的利用犀角本身的粗细材料,截取出不同的段落而随行布势;也有的是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质地、色泽等微小变化,做成各式杯、槎、佛等。

现藏天津博物馆的明代莲叶形荷花口犀角杯,就是一件典型的利用材料形状制成的完美艺术珍品。此杯通体黑棕色,杯体做成莲叶形,杯口为荷花状,敞口,杯身为交错环绕的12株荷莲,曲转流畅,枝叶、花苞的弯曲向背略有夸张,底足衬以紫檀木座,堪称明代犀角杯中的精绝之作。由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喻为品格高尚的植物,是历代文人雅士和艺术家们热爱的题材,故犀角器中颇多以莲花为题材的作品。天津市文物公司2001年春季竞买会上的犀角雕花瓣形《老者观书》杯,是明代犀角雕刻的又一件珍品。杯体形成莲花瓣形,花瓣中间坐一老人,手执书卷,周边刻有水纹浪花,造型别致,镂空精细,人物生动,极为精湛。它在改变犀角形状的制作手法上非常成功,突破了因材施艺的传统做法。

清代犀角雕刻的方式很多,有兽面纹、几何纹、云水纹、龙凤纹等,结构与形象的处理都体现了很强的传统风格。2007年北京举办的一场明清犀角雕刻专场拍卖,总计二十多件拍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眼球。其中一件清中期犀角雕刻螭龙葡萄杯(题图)创下了18.4万元的高价位。此杯雕作卷曲的葡萄叶状,内壁刻有叶筋和11只昆虫;螭龙探身入杯中,作窥视状;外壁满雕葡萄及枝叶,并伸延至底,用葡萄叶构成杯足。这件作品刀法纯熟,构思巧妙(在清代,葡萄寓意为“多子多福”),透露出时代气息。此场拍卖,将犀角工艺品收藏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犀角 (《本经》)

【异名】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动物形态】

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

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以上几种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犀性凶猛,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开枪射杀,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

【药材】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主产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

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或白犀的角。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五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

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细。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化学成分】犀角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肽类及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类等。犀角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3种碱性氨基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数比值为1:5:12,因此它与羊毛、牛角等相似,主要属于优角蛋白。近来在医疗上常用价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进了对于两种角的成分研究。关于两种角的成分比较,可参考水牛角条。简单地说,两种角都含胆甾醇,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他甾醇、碱性肽类的组成氨基酸,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无之。又犀角所含胍类较水牛角为少。犀角煎液,执行纸上电泳,在阳极侧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茚三酮阳性点两个,经水解后,有半胱氨酸。又发现比半胱氨酸略慢的酸性氨基酸1种。犀角用热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中含丝氨酸,甘氨酸等约20种酸。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8/16/2009

犀牛角

|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1993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并没有犀牛,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犀牛角根据犀牛种类的不同,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每年可以长7.6厘米。

犀牛角制作的雕刻品

汉代,大秦(古罗马帝国)、条支(今伊拉克)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药接触,则毒药发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视,制为杯盏等器皿,以检验食品,从而使犀牛角雕刻成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种。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流传民间。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有纯黑色,称黑犀角;有纯黄色,色如黄金;有带纹理者,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有的纹理宛如龙、山水、日月星辰等状,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称为粟纹。《续夷坚志》记载,宋孝宗腰部的佩带为犀牛角制成,呈南极寿星像。宫廷匠师多依据犀牛角的自然形状,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

犀角雕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质中来,这样,形状众多、花纹各异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闻名于世。

犀角雕刻与竹、木、金、玉的雕刻艺术同为艺林珍赏之品。这一时期,犀角的雕刻能手有鲍天成、濮仲谦、尤侃、江福生和尚均等。他们都是身兼多技的著名雕刻家,能用犀角、象牙、各种硬木、香料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发簪及印章之类,精妙绝伦,与当时苏州的琢玉名手陆子刚齐名,在江南颇负盛名。

汉唐始,犀角从域外入贡,因其稀少和奇特的药用功效,经济价值日趋凸现。如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多为我国明清两代所制,为世界各国珍视,欧美及我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同时亦为民间藏界垂涎。上世纪末犀牛被列入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之中,犀角制品已被各国海关禁止出入,其在古玩文物和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一路上扬,十多年来犀角器之价以年均30%的幅度攀升。

明代的犀角雕刻制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艺人们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爵等酒器。当时,由于中国与南亚交往比较密切,又与非洲各地有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犀角便也由这些地方源源输入,这对犀角雕刻工艺的发展推进很大。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著名匠师尤通,江苏无锡人,以雕刻犀牛角杯为名,曾征入宫廷,人称“尤犀杯”。20世纪以来,中国角雕以牛角雕为主,产于广西北海、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包头、广东高州、湖南南岳等地。广西北海牛角雕以虾为传统题材,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莹的特点,使作品极为生动。

7/18/2009

黄松坚

|

黄松坚,1940年生于广东东莞,1992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木大师。1959年加入石湾美术陶瓷厂,进石湾美术陶瓷学校学习。196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陶塑人物创作。他早年在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等地临摹晚清民国时期石湾制作的“瓦脊公仔”,吸取其“贴塑”手法的精华,结合时代要求锐意创新,努力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独辟蹊径。1962年以“贴塑”手法创作的《吹笛仙女》,雍容高雅、工细精巧,令人耳目一新,1963年赴香港展出获得好评,1997年入选香港“第二届亚州艺术节”,并为香港博物馆收藏。其后他以“贴塑”创作的《吹箫引凤》、《春夏秋冬》、《妈祖》等作品在社会上都赢得了“神工妙塑”的高度评价,逐步形成了贴塑仕女玲珑精妙、优雅灵秀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带动了新贴塑陶艺在石湾的创作热潮,开创当今石湾陶艺一大流派,代表作《春夏秋冬》等堪称石湾新贴塑陶艺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收到显著而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黄松坚陶塑“勤耕博取,承前拓新” (注1), “入法而后出法,化为个人独创风格” (注2),他擅于融注寓意象征和典型夸张等技艺,能工善意,展现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意塑《钟馗三态》、《潜心面壁》等作品或勇悍庄谐,或静穆深远;工塑《如意寿星》、《屈原》等作品则稚趣吉祥,或正气恢宏,蕴涵深邃令人喜闻乐见。他还别出心裁,常把书法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打破石湾陶塑的惯用程式,富书卷味,别饶情趣而回味无穷。
黄松坚坚持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批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从早期的《饲养员》、《炉前奋战》到1999年为香港特区惩教署高级官员协会特制的《执法雄风》等造型简洁、个性鲜明,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黄松坚“将人物的‘情、韵、神’熔于一炉,升华臻妙,使陶艺作品更显豪朴优雅,隽寓传神”(注3)。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赴港澳台地区和美、日、德、澳、新、马等多国展出。2000年《春夏秋冬》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特颁“作品展出广受好评”证书;1999年《妈祖》获国家世纪杯金奖;1990年《雄风》和1989年《持扇仕女》(合作)分别获国家百花奖,1999年《龙之尊者》获国家优秀奖等,《长寿仙翁》、《屈原》等10多件获省级金银奖。《春夏秋冬》、《持扇仕女》(合作)等被评为国家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妈祖》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世纪珍藏:2002年《龙之尊者》被美国加州斯市姐妹城协会收藏;2002年《春夏秋冬》被美国路州大学博物馆收藏并授予“杰出优异美学贡献”表彰奖励收藏证书。更多作品广为海内外各级博物馆和鉴藏家收藏。
黄松坚努力在艺术实践中探求规律,提出 “以实扬虚,虚实相彰,深化形神”等多种宝贵美学创作理念,他的论文《发扬传统刻意创新》、《意趣同彰》、《石湾瓦脊公仔的技艺特色及其发展》等许多篇在海内外国际或地方论坛宣讲和刊物发表,深受好评。他曾长期担任陶艺课的兼职教师,热心培养新人。近年来多次应邀赴美国作客座教授及港台地区等海内外讲学示范,受表彰好评,以及出访欧洲九国,促进国际陶艺交流。
黄松坚于1994年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优秀技艺人员,创作科研成果荣获工艺美术行业优秀成果一等奖,黄松坚成果丰硕,1999年度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表彰奖励证书,1999年度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注1;刘传语。刘传: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艺一代宗师。
注2:潘鹤语.潘鹤:著名中国雕塑大师,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文章:黄松坚作品《龙之尊者》创石湾公仔拍卖最高价格100万

黄松坚与“龙之尊者”

清瘦尊者身价百万
黄松坚18年前创作的大《龙之尊者》广州拍卖出高价

7/18/2009

陈渭岩

|

陈渭岩- 个人官方网站

又名惠南,主要活跃于清光绪-民国前期,1928年去民。擅长塑造人物、神佛及动物,釉色多仿古代名窑。曾塑“日月神”参加1915年“太平洋万国。曾在景德镇创作瓷雕人像,其衣褶又具德化风格。

擅长于精雕细刻的艺术描绘,注重细节的真实,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陶艺大师潘玉书就是师承于陈渭岩。

文章:石湾陶塑三大名家之一的陈渭岩

文章:陈渭岩将西洋艺术引入石湾陶瓷的人

 

陳渭岩自塑像 清 末 (高 37.5 cm)

六祖惠能

坐鹿寿星

香港珠寶玉石廠商會 -同業會員

香港珠寶玉石廠商會 -會員類別

玉石分類

在玉石行業內,翡翠分為「A玉」、「B玉」、「C玉」和「B+C玉」。不過,這些並非玉石的正統分級。鑑於翡翠玉器在製作過程中涉及不同的處理工序,現時市面流通的翡翠主要分為「A」玉、「B」玉、「C」玉及「B+C」玉四類,只有「A」玉才被稱為「天然硬玉」,其他則統稱為經過處理硬玉。

以下解釋純粹是本鑑定中心的意見,並不包括在“香港實驗認可計劃” 之認可範疇內。

「A」玉 (天然硬玉質翡翠)
無經過化學處理的天然硬玉質翡翠。註:沒有破壞天然硬玉質翡翠本身的結晶結構的無色蠟的拋光過程,將不視為化學處理的一種。

「B」玉 (經化學處理及注入樹脂硬玉質翡翠)
經化學處理及注入樹脂的硬玉質翡翠。

「C」玉 (經染色處理硬玉質翡翠)
經染色處理的硬玉質翡翠。

「B+C」玉 (經化學處理注入樹脂及染色硬玉質翡翠)
經化學處理、注入樹脂及染色的硬玉質翡翠。

翡翠鑑定
業界一般沿用以下兩種方法鑑定翡翠:

一.破壞性
破壞性的鑑定方法只在研究室作學術研究用,方法有二:

  1. 加熱法: 天然翡翠耐熱程度為攝氏900度 - 1000度,而「B」貨則在攝氏400度便會變成棕色。
  2. 溶解法: 由於「B」貨含高聚脂(膠質),結構較鬆散,故抗溶解性差,一般可溶解高聚脂的溶液便可將其高聚脂成份溶解,而玉件就會變成不透明膏狀。

二. 非破壞性
為一般鑑定所採用,以儀器鑑定玉器以下三方面規格:

  1. 硬玉的特徵,例如折射率、比重值等。
  2. 是否染色:可用陶氐濾色鏡、分光儀及顯微鏡鑑定。
  3. 是否含有高聚脂(包括樹脂、膠質等): 可用紫外線螢光測試及紅外線光譜儀鑑定。

一般鑑定中心會通過以上非破壞性的鑑定程序來測試客戶玉件,並簽發鑑定證書,以香港玉石鑑定中心所簽發的証書為例,內容主要分為特徵、測試結果及結論三部份。

特徵

形狀

常見的有橢圓形的旦玉、手鐲、吊墜、觀音及佛公等。

重量

以數碼電子磅量度,以克拉為量度單位。

尺寸

指玉石的體積,以亳米為單位。

透明度

分為:
1.
透明; 2. 半透明; 3. 尚透明 4. 微透明; 5. 不透明

顏色

以顏色的均勻度、色調及色彩為標準:

  1. 均勻程度由分佈平均至不平均,顏色分佈可分為塊狀、絲狀或點狀。

  2. 色調由濃至淡。

  3. 色彩分為鮮綠色、綠色、灰白色、紫色、紅色、橙色及黑色等。

測試結果

折射率

翡翠之平均折射率為1.661.68

比重值

天然翡翠之比重值通常介於3.32 3.34或更高,經化學處理的翡翠則通常低於3.30

螢光反應

物件在紫外燈照射下所發出的光線,分為長波及短波螢光。大部份天然翡翠均沒有螢光反應,若含有雜質的話,則會出現微弱粉白色(藍色)螢光;而一般經化學處理含有樹脂的翡翠,其樹脂成份在紫外燈照射下會出現強烈粉白色(藍色)螢光反應。

分光儀

在分光儀觀察下的天然翡翠,紅色區域吸收線只為數條幼線;而染色的翡翠,紅色區域吸收線則會變粗成帶狀。

結構

分為:
1.
肉眼觀察: 觀察結晶顆粒粗幼, 程度由幼細至粗;
2.
放大檢查: 觀察結構組織,大多為纖維狀或粒狀排列,或兩者混合。

濾色鏡

陶氐濾色鏡為一種濾色膠,只適用於綠色翡翠。染色翡翠在濾色鏡下可能呈紅色,不過濾色鏡只對某些染料有反應,結果只宜作參考用。

高聚脂檢查及紅外線光譜

可測試翡翠是否含有高聚脂(包括樹脂、膠質等)或過量的蠟,一般經化學處理的翡翠大多含有高聚脂。

備註

作補充說明之用,例如可印上「A」貨、「B」貨等行內用語。

結論

總結玉石是否硬玉或其他玉石,有否經過處理。如為硬玉,則主要分四類:

1.        天然硬玉

2.        經化學處理注入高聚脂硬玉

3.        染色處理硬玉

4.        經化學處理注入高聚脂染色硬玉